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赛迪直播间。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原生APP和Web APP两种开发模式的融合问题。因此我们邀请到,中国"云端一体"移动应用云服务提供商APICloud 的CEO 刘鑫先生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在中国70%以上的APP都已经嵌入了HTML5技术,但是用户体验参差不齐,主要的问题在哪?
刘鑫:我觉得一个是观念的问题,一个是协调的问题。观念的问题是从今天嵌入HTML5的APP团队来看,他们大部分的想法是把HTML5作为救急性的策略。比如我现在要做十个功能,但其中两个功能来不及做了,只做八个,另外两个找HTML5页面凑合,所以凑合的东西肯定不会好了。
第二个问题,大家对HTML5自身还是有很多的疑虑,特别是对于原生APP开发团队来说,他们的疑虑更重一些,所以他们不会把HTML5界面模块去委以重任,只是做一些零零散散小的功能,所以这样的话,两个因素叠加就导致今天我们看到应用的、嵌入的HTML5应用,总体而言都不是特别的理想,要么体验不好,要么功能不强大。
另外一个,是我们所说的协调问题。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团队里面做HTML5页面的人跟做原生APP传统APP开发的人是两个团队,这两个团队在一起要有衔接融合的过程,我做好HTML5页面,做好HTML5功能要跟既有的原生APP捆在一起的时候,通常会有协调或者调试的成本,这样经常就导致说这个项目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加上本来就没有对HTML5抱有太大的指望。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应用都嵌入HTML5页面,但随便看看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持人:现在HTML5应用问题还是很大的?
刘鑫:对,从结果来看是这样的。
主持人:因为它是两拨人做两拨事情,主要协调是人员协调成本吗?
刘鑫:一是协调成本,二是从技术本身成本。他们两个之间怎么做交互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更好的方案或者说目前没有更好方案出现以前,大家用一种非常土的办法去做,你说一点我调一点,这种效率本身也低。
主持人:就目前来看,这两种开发模式是不是各有利弊?单独采用哪一种都不是最好的?
刘鑫:对,今天很多人会关注原生应用跟这种Web APP他们俩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关系?到底是我们做业务去选择的时候应该更侧重哪一面?先从利弊来讲,今天为什么大部分原生APP里面很多都已经嵌入HTML5页面?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我想做界面,用传统方式做成本高、周期长,业务调整起来麻烦等问题,就催生了对HTML5使用的想法。
HTML5比原生APP最好的点就是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以及业务调整灵活,但是反过来原生APP比HTML5好处是什么?为什么今天我们见到的还都是以原生APP存在居多?就是因为它的功能很强大。
今天有任何创业想法,任何基于功能性想法或者任何交互的创新想法,你去用原生APP方式都能做得到,并且我们基础业务环境,我要做定位,我要调用摄象头做处理等等还是原生功能本身存在的优点。原生APP它的最大好处是从技术层面讲,它的功能强大、性能强大。
主持人:您认为从目前发展来看,这两种他们是会一直处于对立状态还是说他们会并行发展还是融合发展还是有可能有第三种开发模式彻底代替这两种?
刘鑫:主持人讲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今天去讲Native APP跟Web APP到底谁生谁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题有点像口水仗,没有必要去算它以后的命数,这种争论实在来的太久。2011年的时候市场就存在这种声音了,刚好2010年、2011年左右我们团队最早加入到这种争论之中,我们的切入点并不是说原生APP以后就是主流或者它会死掉或者反过来去说这样的事情。
在那天我们就断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为HTML5和原生APP都有优点,所以融合是二者长期存在的形态。一个应用里面,我又用到原生APP和HTML5的技术,这才会把两个技术发展好,用的好才会得到效果最大化。
今天简单说一个,应用到五年以后说HTML5,Web APP会火,所以今天我就放弃Native APP,就放弃HTML5,但是因为它没有火起来呢,现在放弃太早。另外一点,我认为HTML5很晚才会火,我今天就坚持只用原生技术,问题就来了,你做业务开发的时候,业务调整复杂,业务周期长,所以你一定需要HTML5。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11年、2012年我们在中国率先做混合模式的移动开发。今天移动开发在中国做技术或者做互联网圈子里,知道的人太多了。2011年我们推广这个词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讲不出这个词,但今天我们发现不是这样的了。这是我们团队看到很欣喜的地方,我们在很多年之前讲的观点,一直在坚持到今天的观点,市场已经在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主持人:2011年到现在是四、五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当中您觉得这种模式或者发展趋势,您看到有没有一些启示?
刘鑫:我们觉得坚持很重要,我们在2011年的时候,刚刚加入到Native,Web APP论战去讲和混合模式概念的时候,一大拨认可HTML5会死掉或者认为不靠谱。
回过头来四年过去了,行业发展可能还是同样一拨人观念彻底改变了,他们说HTML5很好,HTML5就是好,原生APP就要死。我们还是坚持四年之前的观念,原生APP会火,他们说你传播的观点不积极。但实际上市场在变,我们也在发展,我们自己的信念或者对行业认知更成熟没有改变。
但一大拨人随波逐流。所以我们觉得做一个行业话,重在你对行业的理解够不够深刻,如果你觉得你够深刻的话,你有没有在坚持。在这些系统里我们一直在做坚持融合和混合模式APP开发是主流模式。
主持人:用户反馈有没有变化?
刘鑫:从数字来说是最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定义两类用户,一类是开发者或者企业,他们是做APP的人,今天有70%的APP是使用混合技术。另外最终应用使用者,从他们角度来看,他们哪一天能做到越来越有感觉到哪个界面是HTML5做的,哪个界面是用原生APP做的,他们融合度越高,代表我们做的越成功。
主持人:在发布会现场,您实际演示了2小时完成一个O2O本地生活服务的主流流程开发,并且在两个平台上完成适配工作,开发代码、测试工作,在这个挑战中,您都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鑫:只能说是我们平台基础能力的展示,但是也超出我个人的预期,我知道我们平台可以更快的速度,更快的效率把一个APP实现出来。但是我没想到说两个小时一个像大众点评O2O应用可以在IOS、安卓平台快速完成开发,这种开发是现场直播,现场编码,现场见证方式去做的。
中国在云服务领域,在两个小时过程中,中国将近70、80位主流CTO都见证这个过程,我们感到很吃惊。
主持人:这两个小时在行业来讲是正常的吗?
刘鑫:不可能完成。
主持人:一般需要多久?
刘鑫:没有两个星期是完不成的。
主持人:两个小时跟两个星期差距非常大,在这么大差距当中,到底是你们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才能实现这样质的飞跃?
刘鑫:APICloud做的是移动开发整体平台,它有开发和管理功能,但就开发这一块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业务。在APICloud这个平台上去开发APP的时候怎么开发?我们管它叫积木式的拼装。
主持人:怎么解释?
刘鑫:我们去看一款O2O应用它可能会用到底层的技术功能,比如定位、地图、打电话、二维码扫描功能等,这一些功能在APICloud平台上我们把它拼接成一个个功能的模块,用户使用的时候,开发者就可以把这些不同的积木和模块快速组合在一起,底层地基已经打好,房子应该长成什么样?应用长成什么样?就变成了个性化的部分,底层是模块化,顶层使用HTML5技术,快速实现界面的个性化,交互逻辑的个性化,以及最终用户自己界面色彩包括UI个性化,它跟底层地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完成的房子。之所以我们在两个小时快速完成搭建,就是因为我们的模块化拼装的优势以及前面跨平台的HTML5快速开发界面的形式,两个组合在一起就有这样的结果。
主持人:这样的结果经过多长时间实现了两个小时的功能?
刘鑫:我们的创意是临时的,是在发布会前两天决定的,演练一下午就定了。我们没有刻意的准备,但是有一些素材我们是提前准备的。
主持人:刚才听您讲有两点,一个是模块式的开发,首先底层需要有不同的模块,二是定制化。总结下来,两个小时完成这样的开发流程,主要在这两块上面?
刘鑫:对。
主持人:这两块目前在市场上有没有商家在做?
刘鑫:实际上有的人会问我,他说APICloud做APP,因为你的技术很快,你能不能更快?我拖拽一个导航、商品过来,就快速形成APP,行不行?我们不是说技术做不到,但是我不希望这样做,因为从市场上来说不接受。用简单APP模板化去建APP,你会发现你建出来的东西越来越趋同。这类的APP从用户角度来说再打开一个、第二个,用户首先就没有新鲜感,会不接受,第二你也上不了应用商店。因为你现在上的所有东西都要经过审核。
所以说我们去理解,市场上需要的这类APP技术可能不是这种泛泛的模板式的开发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底层业务逻辑是可以模块化?因为这是用户看不到的东西。但表面这一层,长成什么样,我到什么时候把地图、支付调出来或者交互的方式应该是立体旋转还是平切的,把这种定义充分交给开发者,底层的模块化方式由我们做打地基基础,两个一合作,就做出来又具有个性化又有底层结合在一起。
今天一款移动移动应用,底层或者服务器应用大部分第三方都做出来了,包括地图、支付等功能都有专业的服务公司去做。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找到这些服务公司,底层按照个性化的逻辑写出好的用户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APP。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的产品,因为产品的好坏最权威的说法还是合作伙伴或者说用户他们说这个产品是否好用,它才真的是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我想问现在APICloud大概有多少家的合作伙伴?
刘鑫:光是云服务厂商就有近百家合作伙伴,基本上涵盖了今天主流云服务优质厂商,APICloud在合作伙伴方面,基本涵盖移动应用、开发、管理等需要各个伙伴。
主持人:合作方式有几种?
刘鑫:我们完全是从最深入的技术耦合或者技术匹配开出发,APICloud提供APP管理平台,在我们平台是拼积木的方式,也包括合作伙伴的积木,我们跟合作伙伴的方式是我们提供积木开发的标准,这些合作伙伴把自有的服务都封装成一块块的积木,按照APICloud提供统一的标准放到大大平台上来,这样用户就可以快速的把不同的服务组合在一起。
主持人:您和客户交流的情况多吗?
刘鑫:我们跟客户几乎每天都在交流。
主持人:跟合作伙伴不断的交流当中,您有吸取到什么样的启示?
刘鑫:我觉得我们感触最多的是,我们要把自己定义成服务型的公司,不能定义成产品公司,这是什么概念?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个餐馆,所有来的用户不管是花钱还是不花钱的,它都是我们的消费者,他们来了之后,爽不爽,体验好不好,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长期发展的问题。
所以我们有一个机制叫全员客服的机制,包括我们公司CEO、CTO,我们都要一线的做客服,面对用户的问题,解答客户的需求。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是共同的感受,我们交流起来之后,我们之间怎么能够更好的把用户服务好?
我举个例子,像物联网领域是越来越火的,但是做物联网还是有一些门槛,因为做这个周期长。所以说今天去做物联网的人,大部分是以前做互联网或者传统制造的人,他们去做物联网的项目,没有一年是做不出什么东西的。至少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量产。
我们跟机智云形成很好的合作,我们共同推了一个项目OPLER项目,这个公司是传统的水暖公司,但它觉得物联网是机遇,他们的CEO就创建了OPLER公司,他们的前身是非常传统的公司,在我们和合作伙伴的努力下,这么一个传统的公司转型成物联网只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就把产品给做出来,并且开始逐步的实现量产,比这种有经验的人还要提升一倍的效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能够跟合作伙伴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主持人:关于Web APP和原生APP两种开发模式的融合问题。关于他们的融合,你还有哪些总结吗?
刘鑫:其实今天去讲Web APP跟原生APP最大的融合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案例就是微信。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原生APP去打造的,但是你在微信里面透过使用服务号、应用号、订阅号就访问了不同的HTML5界面、功能。
以此为例,我们会发现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你一定要在你创业的初期选择一个适合你的业务载体跟你的形态去促进你的业务。比如今天我想做一个完全基于流量的模式去做创业业务的时候,其实有可能不一定非要做APP,因为APP引用流量的成本很高。你有可能做一个网站或者做微信的公众号、订阅号传播出去就可以了,因为你的核心是要引不同流量进来。
另外流量引来之后,我要以用户重复使用为主,比如我要去做电商,这个电商不是买一次不再买了,而是希望持续购买,这种业务就适合于去打造自己的桌面入口,打造自己的APP,用户才能重复的去使用。所以简单说Web APP跟原生APP没必要从技术角度做泛泛的衡量,因为技术的角度二者就是融合,但是创业者选择适合自己业务载体,去达成自己的想法这是很关键的。
回过头来,我们今天要去讲一个业务就是还是跟微信有关的。因为今天好多人会说,我做个业务,是不是我可以先不做HTML5,我做个微信就行了?劝他去做微信的时候,他可能会讲到,做微信我用HTML5界面去做,开发周期短、成本低,但你会发现今天完全基于微信模式去做的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我们今天看到了太多的知名创业公司,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今天六年时间,像陌陌、包括我们说的微信,像电商现在大部分范围已经转到移动端了,淘宝、京东,这些他们的成功全部是始于APP的,但回过头我们今天看微信,你说在微信很成功的项目有吗?我们好像很少有去听到。
主持人:原因?
刘鑫:原因很简单,微信到今天为止,尽管它想把自己做成业务平台,但更多是流量平台或者媒体属性更偏重的平台,改造这个周期是更长的。真正你想做成功的业务一定是以业务导向为主的,而不是以媒体宣传为主的,除非我想做媒体,但真正你想去打造有黏性的业务,在微信上从用户使用习惯到最后你能得到用户体验、用户使用功能都达不到预期。
主持人:通过微信做微商的人很多。
刘鑫:这是我提到的基于流量的模式,微商是典型的基于流量的模式。你说一个微商,我现在卖了一个东西,我希望有更多的暴光率,暴光之后别人碰巧看到了,我来买一把,也就是以这个为主。但是不会说像我们在淘宝上买,我买什么东西都要想到先淘宝然后再不停的重复淘宝购买。微商完全是一种基于流量的模式,但是像淘宝它是基于入口或者基于业务的模式。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补充吗?
刘鑫:我没有了。
主持人:谢谢刘总。
刘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