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好用」对于用户而言很重要,对于开发商及设计者而言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我们常常会看到开发者把一百个功能全搬到App上,却得不到用户的青睐,是因为与用户习惯和期待有落差导致的。
思考一下:我们要开发一个用户必须看完一本厚厚的说明书才能开始使用,还是马上就可以不需要或借助简单的引导就可以上手的App软件呢?
用户的学习与体验是一层一层积累的,也是慢慢地熟悉、学习。用户的期待感,也会有相同的效果,与其一开始端了一盘大菜上桌,却没有特色,不如先从观察用户的使用习惯,针对「痛点」(trigger point)的开始下手。
好感度的累积
在前一篇里,我们提到了可用性(usability)的重要性,让我用男女交往的情感堆积法来作一个比喻:当你看见一个人时,第一印象很重要,有的人很亮眼,第一眼看了就喜欢她,看久了却不耐看,甚或觉得有点艳俗了;有的人第一眼看起来没有特别突出,但是很耐看—看越久越喜欢(加分),这个时候刚好相处也愉快(加分),谈吐风趣(加分),慢慢地好感度就会上升许多。
用户对App的好感度也有相同的道理,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是「流畅」。因此,在设计时,我们的目标是加分,而且是持续的加分。要如何找出加分项目呢?首先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使用习惯开始观察起。
我们必须考虑在用户每次使用你的App时的体验,了解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并加以排除、改善或设计相对应的体验。
这些体验主要有两个面向:显性、隐性
常见的显性设计还包括视觉上适当的回馈(feedback),用户已经被养成看到按钮会立刻行动(take action),你必须回头审视使用按钮的形式是否恰当,而用户点选按钮时,需要的回馈方式该如何设计,是改变按钮的底色,还是增加阴影,或是连文字颜色也要一起改变。
按钮的各种状态(pressed、long-pressed、released、pressed-and-drag、tap/click、frequent-tap)需不需要有相对应的回应。
最常见的漏洞就是:没有反应。用户按了按钮,却没有相对应的视觉回馈,就会开始感到焦虑,他们会以为App有问题或是自己没点选到,于是重复不断的点击按钮,结果往往可能就是造成App闪退(crash)。
隐性的部分包含了使用时机、时间与网络状态等。当网络断线或忙碌时,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设计,需要告知或提醒用户吗?
时间很晚了,我们需不需要多替用户设想,提供选项询问他的意见,或是预设开启「睡眠模式」,让他的生活作息可以减少被干扰呢?
替用户设想周到将可以提升使用的满意度,甚或延长每次的使用、停留时间,获得用户的好感。
从移动便利性出发的设计思考
用户之所以选择移动设备使用你的服务或产品,一定有其在电脑或其他设备上无法做到原因,最明显的差异就是:移动便利性(mobility)。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的时机、地点、时间。
用户为了移动便利性而使用服务,大致上可以分为几种:
1.降低人际尴尬:这样的现象在人口密集的都会区特别明显。由于都会区的人际关系相对冷漠,在手持设备兴起后,为了减少在电梯、公共场合、交通工具上面对面的尴尬,顺手拿起手机开始看着屏幕,可以避过短暂的时间。
2.杀时间:通常发生在开会、等红绿灯、等人、无聊、通勤的时候。过去无法随时随地上网,所以可能是其他活动所取代,例如:看书。但智能手机上网兴起后,这样的情况在都会区也非常明显。
3.通讯需求:在行进间收到讯息(简讯、通讯、Email 等),需要立即回复。
4.使用手机特有的功能或搜索:例如:拍照、定位(找地址、餐厅)、需要上网搜索资讯。
由于单次使用时间不长,又可能在行进间或户外使用,除非在非行进的状态下,绝大部分人仍然以浏览为主要的行为。在户外的场合,由于4G 上网拥挤、忙碌,时常需要遇到等待的状况,大部分用户虽然会先想到电信商的服务导致,但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些状况下,多设想可能的情境,作相对妥善的设计,也会提升用户的好感。
免费获取APP开发解决方案和详细报价单: